对话登上APEC的深圳设计师:重塑非遗面料,时装传承文化

编者按:国风潮起,如何以服装为载体,助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国际舞台,什么才是真正代表民族身份、彰显国人气度的服饰?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华服新生”系列报道,从文物修复、综艺传播、时尚设计等角度,与各界共话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新生。

  今年9月底,在APEC女性领导力论坛上,深圳时装设计师邢莉莉参与了“女性设计力量”专场讨论。她说道,“对于非遗文化来说,最好的传承就是让它在当下被看见、被喜爱、被使用。”

  因为有感于岭南国家级非遗——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凋零,她辞去服装行业的高管职位,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德玺见萩”,将香云纱这一传统面料,作为时装设计的原点及核心。2019年,她带领团队设计的“见萩香云纱服饰”从25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独揽“深圳环球设计大奖”时尚设计类唯一金奖。由时装设计大师西蒙·柯林斯领衔的专业评审团指出,其作品用古老的面料,传递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东方气质。邢莉莉说,这正是她和品牌的使命。

  近一两年间,她愈加鲜明地感受到了“国风回潮”,其中包括汉服市场的崛起。而她向南都、N视频记者指出,设计从业者不能满足于沿袭民族传统服饰的形制,所谓的“国风”更不是传统元素的堆砌和拼贴,“真正的‘中国设计’,在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在力量的传递,能够对中国气韵进行当代化、国际化的表达。”

  邢莉莉。

  古老香云纱可以很“善变”

  距离南都记者上次造访两年余,再次走进邢莉莉位于深圳“主动脉”深南大道附近的工作室,第一印象,是人员的壮大。邢莉莉笑道:“最近我们吸收了不少新的设计力量,现在地方确实太不够了,得找新的办公场所。”

  两年前获得深圳环球设计大奖时尚设计类金奖之后,邢莉莉曾告诉南都记者,会将这笔奖金用于香云纱传统工艺的保护、生产流程的优化和面料的创新拓展,在香云纱面料的颜色、坯底的花纹、布料的质感等方面,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

  如今看来,展架上的色彩已经相当丰富。除了香云纱染整工艺决定的一面黑、一面棕的传统色调,还有古朴典雅的蓝、绿、紫、红……走进端详一件成衣上拼接的“蓝莨”面料,具有皮革质感的黑色底布上,竟跃动着柔亮的蓝紫色浮光。

  “蓝莨”香云纱面料。

  “这种‘蓝莨纱’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它的工艺就是在香云纱传统面料的基础上,再做了一次染色。染的时候,可以只染一面,也可以两面都染。最终的颜色深浅,在之前的‘晒莨’工序中就会开始控制了,比如通过改变染晒的次数,对日晒、温度、湿度的要求等等。这其中有很多学问,所以需要有经验的师傅来把控。”邢莉莉向南都记者介绍,“我们还在研究一些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色彩,比如类似‘金咖’的颜色;也想把一些中国传统色通过香云纱表现出来。已经做出了一款面料,叫做‘千山翠’。”

  绿重磅香云纱(“千山翠”)成衣。

  除了扩充香云纱面料的“色板”,邢莉莉还带领设计团队,与晒莨厂的师傅们一起试验更多样的底布。传统香云纱是以丝绸或者纱织结构作为坯底进行加工的,但现在,他们将香云纱的染整工艺应用于各种现代面料,比如把欧根纱做成硬挺度很高的“欧根纱莨”,透明质地的“龟裂纹”很是特别;通过使用不同克重的真丝面料,最终也会得到不同效果,比如目前,“重磅”系列面料就备受重用,配合立裁及廓型设计,看上去十分现代,一扫过去人们对于香云纱面料“单调、老气”的刻板印象。

  对一个时装品牌来说,不止做设计,而是躬身面料本身的改良,或许并不是一笔“经济账”。但邢莉莉不是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在她看来,历经千年传承,内敛光华、低调大气的香云纱,是她心中“最中国”的面料,可如果只是保证其制作工艺不失传,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传承。“做再多面料,最后都放在博物馆里,那就失去意义了。我认为一定是在保留香云纱面料特质的前提下,用当代的思维和当代的审美进行设计,让它真实地回归到大众的日常着装当中。”

  今年9月底,邢莉莉获邀出席2021年APEC女性领导力论坛,也将这个观点带到了会场上。在“女性设计力量”专场发言时,她说道,传统民艺之所以面临困境,不是因为它不够吸引人,而是因为它对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已经不复存在,现代人需要重新想办法把它带回到当下生活中来。

  对身在时装设计创意界的她自己,这个办法就是通过打造品牌,去影响中国当下的设计和时尚。

  今年9月,邢莉莉(右二)在APEC女性领导力论坛上。

  用中国面料做世界设计

  在APEC论坛上,邢莉莉回忆起自己与香云纱的相遇,许多情景仍历历如新:“那是2007年的一个凌晨,3点30分……”

  那年夏天,从事品牌推广工作的邢莉莉,陪同法国记者前往广东顺德的一间作坊,拍摄香云纱的染制过程。“什么手工艺这么神秘,还要摸黑去完成?”来的路上,邢莉莉很是不解,但当她们借着幽微的月光,远远望见开阔的河边时,立刻被眼前的场景攫住了:有人撑着小船,将此地独有的、黑陶般细腻的河泥卸在岸上,棚中打赤膊的师傅们便开始挥舞巨大的笔刷,蘸取乌泥涂覆于坯布的表面,然后合力擎住沉甸甸的布匹,运送至河塘边;静置之后,由另一群工人以河面最上层的水花濯洗,最后摊平在短草地上……如此循环。这就是香云纱制作工序里的“过乌”,邢莉莉形容说,“简直是天地之间的一个大剧场!”

  岭南传统香云纱制作技艺之“过乌”。

  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邢莉莉也参与其中。她发现,原来“过乌”仅仅是生产这种面料的14种工艺、36道工序之一。涂河泥之前,坯布已经被一种原生于岭南深林中的中草药“薯莨”榨成的汁水浸染数十遍(因此香云纱又称作“莨纱”或“莨绸”),并历经水煮、烈日暴晒,变成浓度不等的棕褐色。而在“过乌”之后,河泥中的矿物质与薯莨中的单宁发生化学反应,会让布料涂泥的一面呈现出与皮料相似的黑亮质感,经久耐穿,甚至越陈越有光泽。不可预测的自然条件,还赋予了每一寸布料独一无二的“个性”。

  “过乌”之前,经薯莨汁浸染的坯布要先平展暴晒,图为晒莨工人收回晒好的布匹。

  她为这种面料深深着迷。

  转眼到了2015年,邢莉莉再次来到曾带给她最初震撼的作坊,却发现工人们劳作的身影不再,只剩一些片段式的“情景还原表演”供游客欣赏。另一间晒莨场的场主对她直言,由于设计的乏力、品质良莠不齐,且大众的认知和使用越来越少,香云纱的市场已经极度萎缩,独特的生产技艺也很快就有断绝之虞。同行好友见邢莉莉心情沉重,便对她说:“你这样热爱香云纱,为什么不自己做个品牌去推广呢?”一句提点,照亮了她心底的渴望。

  2015年底,邢莉莉用“设计推动民艺再生”的理念,开启了人生第一次创业,成立“德玺见萩”。2019年,她带领团队参评深圳环球设计大奖,第一次成体系地向外界展现自己的香云纱作品,就被评审团授予分量极重的金奖,连她自己都觉得“喜出望外”。

  2019年,《树生萩长》系列香云纱作品获得深圳环球设计大奖时尚设计类金奖。

  两年后的今天,她回顾说:“那次拿奖确实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鼓励,也让我们被更多人看见;同时,因为这是一个国际设计界关注的殊荣,也给了我们更多信心去立一个新的目标——‘用中国的面料,做世界的设计’。我们想做一个能够代表中国的品牌,通过时尚这个维度去输出中国的文化,向世界传递中国的风尚,现在也是一步一步在践行。”

  什么才是“世界的设计”?在邢莉莉看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定要回到中国文化的根上去发掘,继而在设计中“收放”调整,尽量达到与当代服饰哲学、国际时尚趋势的交融与平衡。去年,品牌的形象主题“恣意云水间”用设计致敬了宋代,今年推出的“大隐”系列则希望“正向表达”魏晋风度,也包括对于生命、自然的崇敬。

  邢莉莉说,将最高品质的香云纱传承下来,是她成立德玺见萩的初心。接下来,她们还会尝试将已有的经验应用于保护传承其他中国面料和传统非遗手工艺上,比如宋锦、云锦、缂丝等,或作为香云纱成衣的局部拼接,或者直接在品牌中推动。

  愿为“当代华服”交答卷

  如今,伴随着国货崛起,传统服饰正重新成为潮流。今年9月,一线时尚杂志《时尚芭莎》推出了“汉服专题”,在素有“金九银十”之说的时尚媒体行业,这股风潮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邢莉莉认为,中国国力增长与民族文化自信,是“国风回潮”的大背景;但在业内角度审视,其中也不乏乱象,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其实今年过完年之后,我有一阵焦虑,因为看到大家都在讲‘国风’、‘国潮’,甚至有的就挂个‘国风’的名头,直接把东西一搬,快速占领市场。我突然想,我们会不会太慢了?但后来还是觉得,我们自己要扎根,要坚定,因为中国文化的好,绝不只是在皮毛上。我们希望从设计、从品质上,更关键的是从气韵和气度上,把它的好真正呈现出来。”

  而对于汉服的“复兴”,邢莉莉认为,这代表着越来越多人能关注和感受到中华服章之美。但对于服装设计者来说,如果仅仅是把历史上存在过的汉服形制直接照搬过来,很多时候并不契合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比如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追求散逸,常常是宽衣博带、袒胸露臂之类的,这都与特定时代的精神状态有关。”况且,历朝历代的汉服不尽相同,“难道说今天我们还要争论,穿汉服究竟是穿汉代的对,还是宋代、明代的对吗?可能都对,但也可能都不对,因为时代背景已经变成当下了。”

  在这个意义上,她提出,设计从业者应该基于汉服的精神去设计“当代华服”。“西方人会在正式场合穿西服,但当代中国人应该穿什么,才能体现中华文化的气韵、在外交场合代表国家形象?有人说应该是汉服,有人说应该是民国时期的盘扣长衫和中山装,也有人说应该是唐装、旗袍……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结论。” 邢莉莉觉得,既然西服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的衣橱里,“中国也可以有一个服装款式,让全球都能穿。”

  邢莉莉提出,“中国设计”应该超越“形”的借鉴,追求“意”的延伸。

  那么,如何设计这样一款“当代华服”?她认为,不能只是沿袭民族传统服饰的形制,而是应该研究分析其中的理念,以及背后的文化意涵:“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核心也是礼仪,讲究服装与身份、场合相适应,还要‘四时有序’等。”

  这些服饰精神,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已经失落了,而她正在尝试从这里着手。“去年我们做了‘见萩中国年’系列,包括与之相配合的‘见萩中国少年’,其实就是想回应‘中国家庭过年的时候穿什么’这个问题。”邢莉莉说,她们还想专为中国式成人礼、婚嫁等仪式性场合做特定的服饰设计,但这些都要进一步投入精力去做研究。

  以时装保护非遗工艺,以时装传递中国文化,邢莉莉时常觉得,自己的目标和责任很大,因此不能囿于孤芳自赏式的探索,而是要与更广泛的人群互动,聚集更大的力量。“我们的目标是‘高级不高冷’。”她对南都记者笑道。几年前,德玺见萩开始与知名设计师合作联名款,先后为《长江图》《至爱梵高》《掬水月在手》等电影设计了联名周边,与故宫合作了“在旗”系列,今年他们也入驻了社交电商平台,与此同时,一直在推行雅集活动,让当代都市人走进由艺术家们精心搭建的生活场景,亲身体验文雅的生活方式。

  2020年夏,深圳“山家清供”雅宴。

  比如2020年夏天,他们在深圳筹划的“山家清供”雅宴,还原了宋代同名食谱中的夏季食单,配合服饰、花艺、器皿、音乐等,追怀宋徽宗的《文会图》的意境。今年11月初,《时尚芭莎》举行“洛阳秋宴”,邀请多位明星、名模穿着中国品牌的服饰赴约,在河南洛阳的“古丝绸之路起点”——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前幕天而宴,登上微博热搜,德玺见萩是这场时尚艺术事件的联合共创方之一。

  邢莉莉相信,“在活化、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比起生硬地告诉大家‘这是中国文化’,往往是在日常生活的场景当中传播会更好。我们一直在做这个事情。”